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 关怀版 | 简体| 繁体

名    称 :
关于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的通知
索   引  号 :
111202240002047246/2020-01214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 文 字 号 :
宝坻政办发〔2012〕10号
主    题 :
综合政务\政务公开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关于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为切实加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有效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和公众防御意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以及衍生灾害损失,根据《关于印发宝坻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和宝坻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宝坻政发〔2011〕34号)的相关要求,经区政府同意,现将我区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认证机构

由区应急办、区气象局共同承担认证的日常管理、审核及监督等工作。

二、认证对象

(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二)鼓励气象灾害敏感单位、企事业单位参加并提出认证申请。

三、认证内容

(一)有气象信息服务站,在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影响期间有可以24小时值班的通信畅通的工作场所。

(二)有分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和一名气象信息员,每个村(社区)有一名气象信息员。

(三)有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预案,每年组织不少于一次的演练;有安全的避难场所,可在重大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安置转移人员。避难场所的容纳力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要求地势较高、交通便利、钢混结构、防雷设施检测合格,能抵御12级以上大风天气的袭击。

(四)有可实时监测当地天气状况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并向区气象局进行数据传输和收集上报气象灾情。

(五)有渠道或设备能够接收区气象局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如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声讯电话等,能与区气象局保持通信畅通。

(六)有及时传播分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渠道和设施,如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乡村广播站、网络等。

(七)有面向公众的气象灾害防御培训计划,并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和培训活动。

四、认证程序

自查与完善→申请→初步审核→专家论证评估→应急办审核→达标认证

(一)镇街(单位)申请需要提供的材料:填报《宝坻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申请表》(附件1), 报送到区气象局。

(二)认证步骤:由区气象局对镇街(单位)的申请进行初审和调查评估后,由区应急办、区气象局组织有关部门专家通过采取听介绍、实地察看等方式,按照《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评分标准》(附件2)进行打分、论证、评估,并将考核评估结果报区应急办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区应急办和区气象局联合颁发认证证书。获得达标单位的镇街(单位)认证期限原则上为三年。认证工作每三年进行一次复评,对达不到标准的单位取消资格,收回证书和标志,并给予通报批评,同时督促其开展相应整改和重新申报工作。

五、时间安排

2012年4月底前各镇街(单位)完成自查完善,并向区气象局上报《宝坻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申请表》;

宝坻区气象局将适时组织初审,对初审合格的镇街(单位),区应急办、区气象局将组织专家进行考核、评估。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六、注意事项

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是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的有益探索,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主导作用,是有效减轻气象灾害损失的重要举措。因此,各镇街要高度重视,落实各项防灾减灾措施,安排专人负责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和认证工作。

联系人:贾丽佳;联系电话:82621826

附件:1.《宝坻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申请表》

2.《宝坻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评分标准表》

二○一二年三月八日

附件1

宝坻区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申请表

镇(街道)

联系人姓名

邮寄地址

固话/手机

E-mail

防御准备现状(注:若满足则在□内打√)

有气象工作分管领导

有“部门、镇(街道)、村”三级信息互动机制

有气象信息服务站并能发挥作用

有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气象直通网络电子屏

街道(镇)、村有气象信息员

“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取得成效

有气象灾害防御处置预案,每年不少于一次演练

按规定完成气象灾害防御培训计划

1个或以上气象灾害避难场所

有气象监测站并正常运行

镇(街道)申请意见

申请意见:

负责人签名:

调查评估及审核意见

评估意见:

日期:(

审核意见:

日期:(

附件2

宝坻区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准备工作认证评分表

(街道)                                       

项目

内                 容

考核评述

得分

建立完善的组织机制(15)

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镇(街道)防灾减灾工作(3分)

有一名负责人分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有一名气象协理员专门承担相关工作;每个村(社区)有一名气象信息员。(3分)

有气象信息服务站,在灾害性天气影响期间有可以24小时值班的工作场所(6分)

有一支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承担镇(街)气象防灾减灾的有关工作(3分)

开展镇()气象灾害风险评估(10)

全面掌握镇(街道)自然环境,包括陡坡、洼地等特殊地理环境,洪涝多险地带、河流和密集住宅区等危险地区;(2分)

全面掌握乡镇(街道)社会环境,包括老弱妇孺、儿童、身心障碍者等弱势民众情况,老旧建筑物情况,桥梁、堤防、学校、公园、镇活动中心等重要设施情况;(2分)

全面掌握镇(街道)防灾减灾资源,包括避难场所设施可容纳的人数、现有的设备,电子显示屏、大喇叭等气象灾害预警接收设备等;(2分)

采取居民参与的方式,开展对镇(街道)影响较大的若干种气象灾害的隐患调查;(2分)

绘制镇(街道)气象灾害风险图,积极鼓励居民参与风险图编制过程。(2分)

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15分)

有多种渠道(设备)能够接收气象部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与气象部门保持通信畅通;(5分)

有及时传播分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渠道,如在公众场所设置自动接收、播放灾害性天气警报的装置,如气象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广播等;(5分)

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通过电话、手机、对讲机、锣鼓、登门入户等方式通知到镇(街道)每户居民。(5分)

制定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0分)

针对镇(街道)气象灾害特点,编制、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预案明确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和应急队伍联系人以及他们的联系方式,对于弱势群体有对应救助措施;明确绘制镇(街道)气象灾害避难图,内容包括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带)、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脆弱人群临时安置场所、消防和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等信息;(5分)

定期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包括组织指挥、灾害预警及信息传递、灾害自救和互救逃生、转移安置、灾情上报等内容。分析总结演练的经验和不足,不断完善镇(街道)气象灾害应急预案。(5分)

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与培训(20分)

有面向公众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培训计划;(4分)

以国家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周等为平台,开展经常性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活动;(4分)

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电子显示屏等公共场所或设施,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4分)

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对辖区居民进行气象防灾减灾培训,与其他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经验交流;(4分)

定期印制分发镇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材料。(4分)

提高群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与技能

15分)

群众清楚镇(街道)内各类灾害风险及其分布;(3分)

群众知晓本镇(街道)的避难场所和行走路线;(3分)

群众知晓气象预警信号所表示的含义(3分)

群众掌握气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包括不同场合(家里、室外、学校等)、不同气象灾害(洪水、冰雹、龙卷、地质灾害等)发生后,懂得如何逃生自救、互帮互救等基本技能;(3分)

群众积极主动参加包括宣传、培训、防灾演练、风险隐患点排查、灾害风险区划图的编制等活动。(3分)

建立防灾减灾工作制度(15分)

建立管理考核制度,包括相关人员的日常管理、气象防灾减灾设施的维护管理等;(3分)

建立两卡发放制度。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发放给防御责任人、协理员和信息员,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发放给百姓群众;(3分)

进行气象防灾减灾检查。定期针对镇(街道)隐患监测、应急救护预案、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脆弱人群应急应对等各项工作进行检查;对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具体改进措施;(6分)

建立气象减灾工作档案。建立包含图片和文字的规范、齐全的镇(街道)气象防灾减灾档案,以便查阅。(3分)

合计

宝坻区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准备工作认证评审意见

申报部门

评审意见:

评审组长(签字)

时间

评审专家(签字)

| 政策解读
| 相关政策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