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宝坻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
现将《宝坻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方案(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17 年 2 月 16 日
(此件主动公开)
宝坻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方案(2016-2020年)
为进一步完善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健康宝坻”建设进程,按照《天津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要求,结合《宝坻区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体目标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我区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调整医疗卫生结构空间布局,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提升医疗卫生设施服务承载能力和水平,形成完善的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高端专科医院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村卫生室为网底、民营医院为补充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强医疗卫生资源供给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有效缓解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快推进“健康宝坻”建设。
(一)近期目标:到2018年,全区二、三级医院专科发展和学科建设得到不断强化,对内吸纳和聚集优势资源,对外产生辐射和影响。各级医疗机构主动对接首都医疗资源,在技术、人才、科研、教学等领域与北京市三甲医院深度合作,建立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模式。依托潮白湿地公园、帝景温泉城等区内旅游资源,借助京津地区中医特色优势,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发医疗旅游项目。合理规划医疗布局,三级医疗服务网络进一步得到完善,不断满足全区城乡居民医疗服务需求。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大力发展高端医疗及健康服务产业,着力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争创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二)中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匹配、与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协调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区域医疗中心和疑难重症诊疗中心地位显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取得重大突破,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医疗服务更加高效便捷。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达到4.9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不低于 2.5人、注册护士数不低于3.14人。
(三)远期目标: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全民健康制度体系,人人享有高质量健康服务和高水平医疗保障,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二、工作任务
(一)优化公立医院资源布局。
1.加快三级医院建设。重点抓好区人民医院南迁工作,打造区域医学中心,提升医院学科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品牌效应,积极推进与京津冀三级医院之间的合作;在京津新城新建1家公立三级综合医院,定位北京三甲医院协作医院或诊疗分中心,主动承担首都医疗资源的疏解及溢出任务;按照新医改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的总体要求,在宝坻新城内择址新建1家公立二级综合医院。在潮南高铁枢纽地区和中关村科技城地区各建一所二级综合医院。
2.加强中医医院建设。改扩建区中医医院,与首都医疗机构建立医疗联合体,到2020年达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积极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能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重点加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肾病等重大慢病和艾滋病、新发传染病以及妇女儿童健康问题的中医药防治临床研究和应用。
在京津新城新建1家三级中医医院,定位温泉医疗旅游区和锦绣香江健康养老机构的配套服务设施。
3.大力发展专科医院。迁建妇产医院,主要承担全区妇女儿童的重大疾病防治及指导工作。新建京津新城康复医院,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拓展服务功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多层次服务需求。
(二)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1.加快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宝坻新城在保留现有海滨、钰华、宝平3家医院的基础上,围绕九大还迁区实施白鹭湾、朝霞、中天、绿景4个一级医院建设,主要向辖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
2.提升基层医院和卫生院功能。为方便群众就医,依据服务可及性原则,继续保留城区以外街镇所在地32家医院、卫生院,不断提升诊疗能力和服务能力,做到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完善。重点对6家中心卫生院进行打造,同时实施新开口卫生院、袁罗卫生院、牛家牌卫生院、赵各庄卫生院、糙甸卫生院改造扩建。
3.健全完善村居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实施双向转诊制度,合理引导病人就医,体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实现区级医院与村居卫生资源互补,建立合理的分级医疗体系。
(三)继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升我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提升安康医院建设管理水平,到2020年达到二级甲等精神病医院建设标准;按照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改扩建潮阳医院,功能定位为全区传染性疾病诊疗机构和医学隔离场所。
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强重点传染病控制工作,健全防治结合的工作机制,完善耐多药结核病监测网络。落实好艾滋病检测任务,加大高危人群干预力度。进一步规范各级医疗机构乙肝报告管理,开展乙肝患者社区管理试点。提升传染病监测和处置水平,加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以及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与信息报告管理,提高疫情处置能力。保持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2%,报告及时率100%,传染病监测完成率达到100%,暴发疫情调查率100%。
加强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率达到规划目标,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达到100%。
加强免疫规划门诊建设,全区各免疫门诊均达到规范门诊标准。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75%。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开展京津冀毗邻市、区、县卫生应急协作。完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和报告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建立连接国家、市,覆盖区、街镇和村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网上疫情直报率100%。
2.建立妇女儿健康保障制度。促进妇女儿童健康事业科学、持续地发展。健全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的三个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控制孕产妇、婴儿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控制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解决妇女儿童健康突出问题,改善妇女儿童健康状况。三个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覆盖率达90%。确保至2020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6‰和7‰以下;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1.2%以下;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积极推动《天津市妇女儿童健康促进计划(2013-2020)》,确保健康促进计划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如期完成。
3.实施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坚持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到2020年,全区建成服务网络健全、服务功能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双向转诊制度,合理引导病人就医,体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实现区级医院与社区卫生资源互补,建立合理的分级医疗体系。在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基础上,实行社区责任医生制,由镇(街)医院、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在辖区范围内划分责任片区,确定由医护人员和预防保健人员组成的片区责任医生组,明确职责任务,公开服务承诺。每个镇医院、卫生院要达到配备1名康复专科医师和1名心理专科医师,基本实现每个家庭都有责任医生,每个居民都能享受社区卫生服务。
4.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调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子项目,扩大受益面。到2020年,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不低于60元。
(四)积极对接高端医疗资源。
1.大力引进首都高端医疗资源。按照区委实施“六大工程”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见,围绕建设“首都医疗功能疏解承接地”的目标定位,全面做好与首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社会资本、医疗信息、公共卫生和配套政策等“八项对接”任务,努力引进一批首都高端医疗资源。到2020年,与首都医疗机构建立医疗联合体2-3家,打造 3个市级以上重点专科。
2.积极促进社会资本办医。制定和完善社会资本办医的扶持政策,使其在规划设置、技术准入、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鼓励提供特色服务、高端服务,为民营医疗机构的建设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到2020年,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建立儿童医院、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代谢病医院、五官科医院、肿瘤医院、康复医院等三级专科医院;引进和睦家、美中宜和、北京北亚、三博脑科等北京民营高端医疗机构进驻我区,重点与北京母婴护理机构合作,加快专业化、一体化、高端化母婴护理中心建设。
3.加快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迁建康复医院,以云杉镇宜老社区、京津新城锦绣香江等为依托,整合自身优质资源、联袂京津合作机构,构建集住、医、养、乐为一体的养老社区。积极与慈铭、爱康、美亚、国康、民众等国内外知名健康服务企业合作,建立“深度体检”、“私人医生服务”、“健康养护”等健康管理体系。
4.探索开发医疗旅游服务项目。依托潮白湿地公园、帝景温泉等区内旅游生态资源优势,探索推进集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健康服务旅游园区建设,大力开展以旅游医疗为主的针灸、推拿、药膳、理疗等健康服务,重点建设京津新城建立温泉国际康复中心。
(五)其他资源配置。
1.设备配置。根据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和准入管理,严控公立医院超常装备。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提高基层医学影像服务能力。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鼓励实行集中检查检验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2.学科技术配置。根据《天津市卫生计生学科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医学学科按照重点学科、重点发展学科,以及优势学科、基础学科、薄弱学科进行分类管理,分别制定相应政策措施,集中优势力量,全力打造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结构科学、布局合理的整体学科体系。
着力加强急救医学、重症医学、康复医学等薄弱学科,以及精神疾病、烧伤、职业病防治等急需、紧缺医学专科的建设。
围绕常见疾病和关键健康问题,加快推进适宜卫生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对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支持,以拓展优质医疗资源为目标,发挥其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基层和区域的专科水平,逐步缓解地域、城乡、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促进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注重中医临床专科的建设,强化中医药技术推广应用。
3.人员配备。卫生人员的配置综合考虑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实际需求状况、工作特点、服务手段等多种因素,合理确定人员总量、质量、结构与分布,确保人才规模与全市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相适应,不同层级、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专业领域人才结构和布局保持均衡,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要创新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开发思路,系统做好人才规划、培养、使用和管理。要着力构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和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制度,创新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合理核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探索多种形式用人机制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改革卫生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实施编制备案制管理。促进卫生计生技术人才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卫生技术人员的潜能,使卫生人才在流动中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拓展和提高卫生计生人才队伍的整体效能。
医院人员配置要以床位配置为基点,以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配置为重点,以居民卫生服务需求量医师标准工作量为依据,按照医院级别与功能任务的需要确定床位与人员配比,承担临床教学、带教实习、支援基层、援外医疗、应急救援、医学科研等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适当增加人员配置,结合服务人口、经济状况、自然条件等因素配置医生和护士的数量,合理确定医护人员比例;适当配置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到2020年,全区医院床人比达到1:1.65,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14人,医护比达到1:1.25,二级及以上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未达到床护比标准的,原则上不允许扩大床位规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和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以上,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乡村医生,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层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签约服务关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83人,各级各类公共卫生人才满足工作需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原则上按照常住人口1.75/万人的比例核定;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区内人口数及承担的精神卫生防治任务配置公共卫生人员。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机构应当根据服务人口、社会需求、交通状况、区域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及承担的功能任务等合理配备人员。中心血站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应当综合考虑年采供血等业务指标进行配备。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人员数量按照每车各配置1名医生、护士、司机和担架工的基本标准配置工作人员,每5万常住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再根据年实际业务量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传染病、职业病防治技术人员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需要予以配置。重点保障儿科、康复、重症、烧伤等紧缺专业人员引进、培养和配置。
4.信息资源配置。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互联互通、功能完备、标准规范统一、安全可靠的设计思路,构建“一张网、一张卡、两个平台、三个基本数据库、六大应用、多项惠民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卫生计生信息系统,实现我区卫生计生业务电子化、智能化,公共卫生管理决策网络化、科学化,医疗服务数字化、精准化,为医疗卫生相关产业提供信息支撑。
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实现就医“一卡通”。
(六)功能整合与分工协作。
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社会办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分工协作关系,整合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为城乡居民提供系统、连续、全方位的卫生计生服务。
1.防治结合。要彻底转变“重医轻防、防治分离”的传统服务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促进全面健康的服务理念,进一步明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职责,建立健全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协作机制。要着力做好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联防联控,建立系统高效的慢病防治体系和工作机制;要将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以及职业病、精神疾病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机结合起来,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的有效合作。要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与医院急诊科建设的整体规划,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无缝衔接。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加强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和技能的技术指导、培训和考核,监督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落实相关职责的监督检查。综合性医院及相关专科医院要依托相关科室,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密切合作,承担辖区内的公共卫生任务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要建立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补偿机制和服务购买机制。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确保各项公共卫生任务落实到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2.上下联动。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科学界定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
合理限制区公立医院普通门诊规模,引导普通门诊、长期接续性康复和护理等下沉基层,鼓励支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鼓励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通过合作、托管、重组等多种方式建立医疗服务联合体、区域协作体,探索开展科学有效的远程医疗服务,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2017年,联合区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2家医疗联合体,联合内专科医院与我区妇产医院、安康医院等建立专科医联体,医联体组建由财政给予经费支持。到2017年,实现全区40%的糖尿病、高血压试点病种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2020年底全区基本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3.中西医并重。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以积极、科学、合理、高效为原则,做好中医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和其他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设置,增强中医科室服务能力。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整合资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同协作,提高重大疑难病、急危重症临床疗效。统筹用好中西医两方面资源,提升基层西医和中医两种手段综合服务能力,到2020年,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都要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4.多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统筹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非营利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营利性机构为补充,以公立机构为主导,公立与非公立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
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办医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的整体效率。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引进和培养人才,提升学术地位。
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工作的机制。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工作,并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社会力量要加强自身管理,不断强化自身能力,主动参与公共卫生工作,确保公共卫生工作顺利开展。
5.医养结合。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加快发展康复医院、护理院和临终关怀医院等专科医院,支持养老机构举办和联办医疗机构,鼓励基层机构开设老年护理病区,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研究制订老年康复、护理服务体系专项规划,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将老年人基本疾病诊治与护理、健康管理(健康体检与咨询)、慢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与生活起居照顾、精神心理照护、文化活动服务、综合服务管理等陪护照顾服务有机结合,真正实行医养结合,切实保障老年健康。推动中医药服务与养老服务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优势。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要进一步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组织落实规划的各项工作,细化各项措施,建立健全卫生改革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指导、督查和考核,努力形成层层负责、层层落实的良性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完善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卫生事业持续发展。要进一步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投入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完善大型卫生设备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大型卫生设备配置标准和管理规范,探索大型卫生设备共享机制,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三)转变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要进一步转变卫生管理职能,合理界定卫生管理事权,强化卫生行政部门在规划、准入、监管等方面的职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卫生宏观调控和全行业管理。按照政事分开的要求,进一步下放事权,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在医疗卫生业务技术服务、管理和评价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卫生行政管理效能。
(四)加强行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要深入开展医疗卫生机构的行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类医疗机构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积极推行合理诊疗、合理收费、合理用药。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从业素质培训和医风医德教育,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着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和谐氛围。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新时期卫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加大卫生系统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力度,大力倡导卫生人文精神,培育职业道德,树立职业形象,增强全区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激发推动事业发展、服务人民健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