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在重点协同平台加快推动青年人才引进、放宽人才引进标准的建议,经会同市人力社保局研究答复如下:
一、强化企业政策参与
持续加强与企业家的联系,举办“企业家俱乐部”等活动,积极与企业家沟通交流,了解企业家所需所想,从企业家的需求出发制定政策,为企业吸引人才。同时,推动园区企业参与人才政策制定,运用市场化手段继续优化人才资源。
二、放宽落户政策限制
目前,在市公安局、市人社局的大力支持下,宝坻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已突破现行“海河英才”人才引进落户政策,实现了:一是放宽落户年龄。即“在企业就职满1年及以上的其他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职工,并在津缴纳社会保险的,不受年龄限制,可在津落户”,取消了本科一般不超过40周岁,硕士一般不超过45周岁的限制。二是放宽落户条件。对30周岁及以下的中高职毕业职工,取消在津工作满1年和具有高级职业资格的限制。同时,根据中关村对管理人员的需求,对北京转移来津项目担任中层及以上管理职务的核心人员,只要在企业北京总部缴纳社保1年及以上,不再要求提交北京社保断缴证明。对于特殊人才,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给予支持。三是优化落户程序。宝坻区会同市发改、市公安、市人社、市教委等部门,共同研究中关村引才落户申报要件和审批流程,开发了中关村职工落户申报审核系统,由区人社、公安、教育,通过线上和线下并行受理的模式联合审批,提升引才服务效能。
三、完善城市功能配套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积极建造人才社区,引入集中商业、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医疗资源,导入产业人口实现宜居宜业。南开中学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学校目前已正式开工,预计2025年实现竣工。目前,协同发展中心已丰富商业配套载体,包含咖啡厅、特色餐厅、图书馆等休闲娱乐场所。同时,现已开通596路公交,可从科技城通往宝坻主城区、宝坻购物广场等中心商区,使城市生活配套相互融合。
四、完善人力资源配套服务体系
一是持续建强校企合作,吸引人才聚集。与河北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开展人才交流挂职工作,与河北工业大学共建科技成果转化超市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站,并在科技城挂牌成立,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大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打造人才和技术的“蓄水池”。人才服务中心在科技城运营,培训创新人才500余人次,帮助100余名大学生在科技城就业实践;推动安云应急基地开放运营,培训人员约5000人次,进一步做大了“人才池”。
二是积极推动京津冀地区人才一体化进程。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协同发展。与北京市、河北省共同启动人力资源服务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修订工作;共同开展第二届人力资源服务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与行业发展知识竞赛,我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获得竞赛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的良好成绩。推动人才资源共享共用。依托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建立健全校企信息互通、定向回访、共同协商、跨界融合等制度,推动津冀高校、企业、院所共用创新载体、共享人才资源、协同科研攻关;创新“人才举荐制+直接发卡”模式,102名高层次人才获得“海河英才”卡。联合开展招才引智活动。会同北京市、河北省,共同举办“津洽会”人才智力引进活动,设置京津冀人才交流专区,积极对接北京市、河北省人社部门、人才服务机构,共同搭建网络互通平台,实现多地人才深度交流;2023年京津冀招才引智大会在津举办,吸引京津冀区域510家次优质企事业单位,发布人才需求1.2万余个。推动技能人才培训。今年以来,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5万人次,实施技能等级认定6.51万人次。新选树天纺标检测认证股份有限公司赵博山、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田立虎等10名“海河工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向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下放生物学专业正高、副高和中级职称自主评审权限;会同北京、河北共同组织二级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首次实现京津冀职业资格联考,我市4000多名考生参加;支持事业单位自主制定招聘方案,今年以来全市事业单位发布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76批次、涉及岗位1717个。
2023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