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虎兆委员提出的“关于打造京津冀协同新增长极,支撑引领世界级城市群的提案”的提案,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高标准建设协同发展的枢纽之区
宝坻区将发挥比较优势,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紧紧扭住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加快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宝坻站前区、京津新城等载体建设,高标准承接新一轮非首都功能疏解,携手共建“京东黄金走廊”,高质量建设协同发展的枢纽之区。
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产业、空间、生态等比较优势,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功能承接平台,全面对接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央企总部、关联单位疏解转移,打造京津冀重要的科创中心与转化孵化基地,形成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加快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城际铁路枢纽站站前区、京津新城等载体建设,构建优势互补、集约高效的承接格局。
深化“京东黄金走廊”建设。依托京唐、京秦城际铁路纽带,推动与北京市通州区、河北省唐山市和秦皇岛市等地共同打造“京东黄金走廊”。共建高质量发展“经济走廊”,借助北京研发创新优势,打造宝坻孵化转化、河北加工制造的创新和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探索理顺“飞地”管理模式,协同打造区域一体化特色产业集群。
二、高起点打造重点承接平台
着力实施载体环境专项提升行动,提升宝坻经济开发区发展水平,加快开发区“一区五园”功能开发、产业开发,“以亩均论英雄”,盘活闲置低效工业用地,努力争创国家级开发区。重点加快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开发建设。以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目标,高标准建设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动智能交通、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能网联领域发展,打造一系列示范应用场景。实施二期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推动5G智能网联创新智慧城项目,规划建设中关村南开中学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用足用好中关村新政,探索跨区域分享财政收入、统计指标的“飞地经济”模式,加强产业组织,推动莱伯泰科等项目开工建设,合众汇能、瑞科恒业等项目建成投产,推动“产城人景文”融合发展。
三、促进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深化园区合作,推动产业协同。以《天津市宝坻区产业发展规划》对各园区产业布局为引领,参照园区各主导产业计划重点引进的京津冀方向企业名单,推动产业引入,加强产业转移对接。按照《宝坻区工业招商项目评审指导意见》,从产业发展、环保节能、综合效益、研发创新等多维度、广角度,对新引进项目进行评审把关,把控引入项目的质量,鼓励引进京津冀方向一批产业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产出贡献高的龙头项目。同时,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着力建链、延链、强链,推动荣盛盟固利新能源二期、国安盟固利新材料二期、艾尔姆大叶片、远东德力、林德英利二期、碧水源二期、联恒工业、王氏轴承等龙头项目建设,打造百亿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借助中关村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翰林航宇、复兴医药、中科拜克、金约应等项目,集聚发展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
优化区域营商环境,跟踪服务项目建设。重点引进京津冀方向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项目,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及时掌握了解项目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推动项目落地建设,并对区级重点项目开展保姆式服务,在产业链撮合对接、金融服务、人才引进、要素保障、社会资本推荐等方面强化引导,为项目提供供需对接平台,打通生产和销售中遇到的堵点。
推动智能产业发展,力促企业创新转型。实施信创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以北京光环新网等龙头项目为依托,打造信创产业基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高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技术应用,促进新产品生产和服务,为开发区企业创造和提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的基础环境和服务环境。推进两化融合,将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入融合,推动5G应用场景建设,引导工业企业做好智能化咨询诊断和升级改造,支持发展机器人产业、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和积极培育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加快推进企业两化融合贯标和企业上云上平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四、着力构建创新生态
抓好产学研对接,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能力。鼓励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创造,组织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推动技术合同交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广泛征集科技企业的技术资金需求,利用线上线下平台,积极组织区内科技企业与大学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组织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融资路演或对接。
全力引育,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开展创新型企业“引苗、育苗、护苗”工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推动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成长为创新主体。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夯实创新基础。统筹各类基础创新平台。发挥我区现有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对已建立的创新平台进行重点培养,逐步培育成为省级、国家级的创新平台。继续推动新一代动力电池特色产业基地的申报,做好服务工作。积极推进众创特区、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以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向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