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党建引领做加法,激活产业活力。推出“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共建共赢模式,激活产业活力,共建一堂“养殖技能课”、共养一块“水蛭试验田”、共享一个“中药产销平台”等系列活动搭建乡邻致富的交流平台,为产业项目引入了人才活水,树立头雁标杆,吸引群众参与。二是谨慎论证做减法,防范产业风险。发挥帮扶队资源优势,联动高校专家,优化养殖品种,改良养殖技术,减少养殖风险,探索出坑塘鱼苗水蛭套养、罗氏虾水蛭共养等多种养殖模式,并且已经掌握独立育茧育苗技术。今年预计直接为农民增收72万元,带动村中灵活用工200余人次。三是以点带面做乘法,创建产业品牌。打造刘庄村宽体金线蛭中药材高标准养殖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创建“潮白河畔”水蛭品牌,形成产业范式,联农带农。同时协调土地流转、破解资金难题,启动第三期10000m2高标准水蛭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投入使用后,年育苗可达1000万尾,年产成品水蛭约8000斤。四是深耕标准做除法,延长产业链条。注重长效机制,规范“高标准中药材”养殖流程,建立行业标准,引入社会资本,延长产业市场链,积极探索“康养玩+”的发展路子,联合天津职业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三方联合共建“中药材水蛭高标准种苗繁育基地”,建立“良种培育-养殖-加工-销售-使用”的全过程产业体系,搭建“基地-企业-医院”的流通环节,拓宽水蛭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