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过宝坻区阳光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精心照料的红隼、苍鹰、游隼、秃鹫、大鵟等十余只野生鸟类恢复了野外生存能力,在市民们的见证下,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放生。一只只“精灵”重回大自然的怀抱,自由地翱翔天空。
八月时节,一碧万顷的潮白河,飞鸟翩跹,鱼儿欢跃。两岸绿意盎然,风光旖旎,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在潮白河沿岸,大白鹭、小白鹭、绿头鸭、天鹅、鸿雁等各种鸟类随处可见,成群的飞鸟在林间、在河面、在稻田翩翩起舞、追逐嬉戏。
近年来,宝坻区始终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厚植生态底色,依托“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两张“国字号”金招牌,在防污降碳、生态修复、绿色转型等领域接续发力,聚焦大气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等重点工作,不断加快建设“水韵胜地”,推动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
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良好生态环境,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宜居的栖息家园,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选择在宝坻“落户安家”。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宝坻区有野生动物400余种,其中不乏黑鹳、东方白鹳、红隼、大鵟、貉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市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显著增强,各类珍稀野生动物在宝坻频频“出镜”,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啾啾啾”“咕咕咕”……宝坻区阳光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传来阵阵鸟鸣,时而婉转,时而悠扬。
“你看,那只是我们2025年救治的黑鹳,它属于极其珍稀的大型涉禽,这在整个天津都难得一见!”说起园内这群可爱的“精灵”,收容救护中心主任李正如数家珍,“这只是东方白鹳,2024年7月收治的。东方白鹳素有‘鸟中大熊猫’的美誉,被视为生态环境的‘晴雨表’。目前,我们正在筹备为它安装3D打印的假肢,等测试成功后,预计2026年春天这只东方白鹳就能够重返蓝天。”

收容救护中心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设置了隔离检疫区、医务室、监护室、脱敏区、静养区、野化恢复区、训练软飞区等七大板块,还配有专业的巡护车和巡护救护车。每一只来这儿的小动物都要经过隔离检疫,针对“体检”情况,来判断是中毒、感染疾病、机械损伤还是其他病因,由专业的兽医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看,这只秃鹫多健壮!”李正向记者展示着手机相册上的照片,“2024年冬天我们接到救助电话,当时它只能眨眼,身体都不能动,经过检查发现它中毒了。从发现时瘦弱的不到7公斤,长到现在的10公斤,恢复特别好。这只秃鹫是前几天放飞的,说实话挺不舍的,但我们建立收容救护中心的初衷就是帮助它们更好地回归大自然的怀抱。”
收容救护中心每一次救治都争分夺秒,为这些落单、受伤的动物撑起一把生命“守护伞”。除了秃鹫,还有天鹅、红隼、苍鹰等,在工作人员的悉心救治下,如今都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2022年宝坻区阳光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成立以来,服务范围辐射京津冀晋等地区,先后收容救治了5000余只野生动物,其中包括东方白鹳、黑鹳、秃鹫、猎隼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0余只,小天鹅、鸿雁、苍鹰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00余只,国家“三有”保护动物4000余只。
“我们能够救助放生这么多的野生动物,与宝坻区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密不可分。”李正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宝坻区人民检察院不断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以检察之力,织牢保护野生动物“安全网”。同时,他们秉持“专业化监督+恢复性司法+多元化协作”工作思路,规范生态资源损害赔偿金管理,将案件办理获得的生态资源损害赔偿金交由公益性组织宝坻区阳光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使用,直接用于救助野生动物,实现专款专用、专账管理。
截至目前,宝坻区人民检察院累计向阳光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发放生态资源损害赔偿金3万余元,救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0余只。宝坻区人民检察院还联合宝坻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在阳光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建立并运行“检察公益诉讼生态修复教育基地”,建立“案件办理+生态修复+警示教育”生态环境修复网络,形成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违法行为的工作合力,筑牢野生动物保护法治屏障。
2025年7月,天津市规划资源局联合宝坻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为宝坻区阳光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增设“天津市野生动物救护驯养繁殖中心(北部片区)收容救护点”,赋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工作,为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注入新的活力与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