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香,菊花黄;秋风起,蟹脚痒。2022年的中秋节比往年早了一些,稻田蟹的上市时间也随之提前。作为天津市水稻的主产区,宝坻的土地肥沃,稻田蟹味道自然错不了。
沿宝芦公路来到八门城镇王建庄村,道路两侧是成片的稻田。当秋风吹过,泛着微黄的稻粒摇曳起伏,稻穗沙沙作响。“稻田蟹都在田里藏着呢,品种是光合1号,平均个头在二两左右。”王瑞旺养殖稻田蟹有五六年的时间了,提起销售情况,他笑着说,“这阵子有很多人前来购买。河蟹对环境要求比较高,我们引用的是潮白河水,喂的是小鱼虾和泡发的玉米粒,保证蟹的品质。”
挑选、保存螃蟹是门技术活儿,王瑞旺的妻子张红姿对其中的窍门娓娓道来:“看蟹足,绒毛丛生的是比较健壮的;掂重量,越沉的就越肥;把蟹翻过来,翻身快的有活力。保存也很简单,用透气的网袋装好螃蟹,扎紧,限制它们活动,减少新陈代谢和体力消耗,然后放在冰箱的保鲜柜或者阴凉通风的地方就可以了。”
“壳薄胭脂染,膏腴琥珀凝”“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前人的诗词中早已描绘了螃蟹的美味。常见的河蟹做法有香辣、清蒸、蒜炒、蟹肉煲等。而新鲜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在锅中放入几只稻田蟹,配上葱、姜、花椒、料酒和少许的清水,煮熟的稻田蟹肉质细腻紧实,口感醇香,让人食指大动。
对于2022年的收益,王瑞旺充满期待:“2022年承包了300多亩稻地,稻蟹立体种养既保证了螃蟹和稻米的品质,又实现了‘一地双收’。”像王瑞旺家这样的种养殖户越来越多,宝坻区八门城镇副镇长孟令静介绍:“全镇一半以上的稻农都干起了稻蟹立体种养,大约有6万亩的面积。2022年预计稻田蟹产量在200万斤以上,订单涵盖京津冀地区。”
近年来,一地两用、一水双收的立体种养模式在八门城、黄庄、尔王等镇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据了解,目前宝坻区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6万余亩,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65%,养殖品种从单一的稻蟹种养发展到稻鳅、稻鱼、稻虾等多元化种养模式,建设稻渔综合种养基地10万亩,成立河蟹苗种生产基地5家。立体种养模式让村民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