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带来“致富经”

来源:天津日报 发布时间:2022-06-28 10:10

传统非遗技艺不仅是珍贵的传统文化载体,更是乡村振兴的“致富经”。在天津宝坻区,彩线绣出的手鞠球、高粱苗制作的手工笤帚,不但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让乡村振兴有了清晰的发展方向。

宝坻区大唐庄镇东杜庄村村民李子华,刚刚带领她的团队忙完上海的3000多个手鞠球订单。“平时,除了做饭、照顾老人孩子外,剩下的时间就是接单做手鞠球了,一年下来能有不少收入。”李子华说。

2017年,驻村帮扶组偶然受村里绣鞋大姐的启发,决定在“绣”字上下功夫。为了推广手鞠球,帮扶组在村里做宣传、组织培训班,但起步阶段叫好不叫座。帮扶组成员王鲲回忆:“大家有自己的顾虑,上手难、怕白干、不挣钱……我们找到李子华大姐,她是老党员,也是第一位手鞠球的学员。在她的带动下,村里组成了10多人的制作团队。”在保证质量前提下,王鲲还和村民一起研究产品创新,开拓销售渠道,最终和上海“香囊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杏芝达成合作,共同开发“手鞠香囊”。2020年,手鞠制作技艺获批为第三批宝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这样的“非遗故事”也在宝坻区新安镇南业前村上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将手工制作笤帚作为生产队的副业。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的笤帚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振兴,核心是文化要跟上。”这是天津开放大学驻村工作队队长田楠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们深挖以高粱苗为原料的手工笤帚制作技艺及其文化内涵,整理规范手工制作流程和工艺标准,形成了高粱笤帚“六步工序”“十道工法”工艺标准。

经过半年多的整理和完善,“高粱笤帚手工刨制技艺”在2022年成功列入宝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进一步系统性保护使用壮大了这门老手艺。驻村工作队还积极开拓销售渠道,通过线上、线下、自媒体相结合的多种渠道进行销售推广,不到一个月就实现了近万元的销售额,还收到三佳购物和公司企业的2000份订单,形成了超预期的“开门红”。